新能源的“负电价”困局,充电行业怎么办?
责任编辑: Adien
近期《人民日报》罕见关注 “负电价” 现象,背后是新能源发电行业正面临巨大挑战,而这也给整个充电行业敲响了警钟。
所谓负电价,简单来说就是发电企业卖电不仅挣不到钱,反而要向电网 “倒贴”。比如浙江 1 月有几天电价低至 -0.2 元 / 度,听着离谱,其实背后逻辑很清晰。一方面是新能源发电能力飞速提升,像光伏、风电装机规模越来越大;另一方面,用电需求却没跟上,尤其在节假日工厂停工、气温适宜时,供需失衡直接催生负电价。
但问题是,为啥发电企业不直接停机呢?关键就在于新能源的间歇性特点,风电光伏看天吃饭,发电高峰不一定能对上用电高峰。目前储能手段,像抽水蓄能、电化学储能,容量和成本都有限,导致即便出现负电价,发电企业也只能硬着头皮发电。
这对我们充电行业影响深远。首先,新能源进入电力市场后,电价波动会更频繁、更剧烈。充电桩运营企业可能得重新设计运营策略,比如在电价低谷时鼓励用户多充电。其次,负电价暴露出的电网调节能力不足问题,实际上也为充电行业提供了发展机会。如果能整合充电桩资源,形成虚拟电厂参与电网调节,那不仅能缓解电网压力,还能为企业创造额外收益。
面对负电价困局,新能源运营企业得赶紧转型。一方面要靠技术创新,降低发电成本,精准预测发电功率;另一方面要在前期投资决策时更谨慎,选好项目类型和地点,避免盲目扩张。总之,新能源的 “新手保护期” 真的结束了,只有适应新规则,才能赢得未来